上市公司债市觅"钱途"
统计显示,今年以来共有11家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进行了14次融资,总规模2538亿元,占上市公司发债总数的31.48%。
其中,融资数量超过100亿元的债券发行达到9宗,民生银行发行的500亿元金融债占据榜首,中国人寿以发行380亿元次级债位列第二,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发行300亿元金融债并列第三。
同样在等待发债的大*中也不乏金融机构的身影,交通银行计划发行不超过400亿元的金融债,专项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;而农业银行计划发行的次级债规模更是达到500亿元,与民生银行的发债规模相同。
除银行和保险公司外,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也登上了债券发行的名单,特别是招商证券在今年5月、8月和9月分别发行了40亿元、46亿元和2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。从今年5月份招商证券收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复的通知来看,央行核定的短期融资债券最高余额为86亿元,有效期为一年。
徐虹介绍,相对于中长期债券,短期债券发行更为简便,在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债的额度后,只要发债规模不超过该上限就可以反复发债和还债。
但招商证券的目标不仅是短期融资券,10月17日又宣布计划发行总金额不超过100亿元、期限不超过10年的公司债,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。
对此,深圳某券商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,随着国内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资金的支持,为此各家券商都不遗余力扩充股本、公开发行股票。若增资扩股不成则将目标转向债市,短期融资券即成为首选,但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不能超过1年的属性成为券商利用该融资工具的一大障碍,如果能够获得较长期限的债务融资,那么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会有所提高。
从今年已经上市的金融机构的发债情况来看,只有中信证券、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发行了短期融资券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新华人寿和中国人寿发行的次级债年限均不少于10年,光大银行的次级债期限更是可以延长至20年。
“中长期债券可以确保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限免受偿债压力,这样有利于融资机构长期的财务规划和资金使用的连贯性。目前,我国券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,所以财务杠杆多数都在2倍以下,与银行15倍左右的财务杠杆水平存在一定差距。未来券商或将更多地从债券市场,特别是中长期债券市场融得资金,用以满足创新业务的需要。”前述分析师表示。
意在拉低融资成本
此外,多数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融资的目的也并非全部用于投资,而是将资金用作解决财务问题,例如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性。
Wind资讯统计显示,今年年初至10月19日,上市公司计划发行各类债券的总额为13062.98亿元,较去年同期8004.45亿元大幅增长63.20%。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后,陆家嘴、陕天然气、中信重工、獐子岛、华工科技等公司均抛出了不少于10亿元的发债方案。由此导致10月份上市公司发债计划增至346.40亿元,超出了去年10月份211.2亿元的融资计划。
中信重工就是其中的代表。资料显示,该公司于今年7月6日完成首次公开发行,以每股4.67元的价格发行6.85亿股,募集资金31.99亿元。
而上周中信重工董事会宣布,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28亿元的公司债,期限不超过10年,可以为单一期限品种,也可以为多种期限的混合品种。对于发债的用途,中信重工表示拟用于改善债务结构、偿还公司债务、补充流动资金,以及用于投资项目中的一种或者多种。
从中信重工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季报来看,该公司总资产167.53亿元、负债96.35亿元、所有者权益71.18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57.51%。其中,流动负债78.84亿元,与之相对的是流动资产为108.26亿元,特别是货币资金为45亿元。
有分析人士指出,从中信重工的第三季度报告来看,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在IPO以后得到了很好的改善,尤其是在公司的现金流方面。
徐虹认为,由于在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普遍低于银行借款,因此在股市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债券市场。
综上所述,长期来看,在管理层大力扶持债券市场的背景下,未来上市公司进入债券市场的机会将逐步增加,但对上市公司成长的贡献则有待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