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rczy/160317/4791291.html编者按:大伽云集,精彩纷呈,年10月12日在中国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,第二届南方眼库论坛、第三届角膜与眼表新技术高峰论坛、第一届眼科人工智能论坛的会场,八十余位国内演讲专家和十二位国外眼科特邀学者共聚一堂,从各个角度对眼科角膜与眼表疾病新技术、新方法展开了交流与共享。《国际眼科时讯》特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接受专访,围绕角膜深板层移植手术及AI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。
优势明显、并发症可控——深板层移植手术并发症处理策略
袁进教授谈道,深板层角膜移植(DALK)属于成分角膜移植手术,是现代微创角膜移植手术里程碑式的进步,通过尽可能去除角膜基质,保留正常的后弹力层和内皮,来进行角膜组织和结构功能的重建。
袁进教授指出,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术优势明显,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第一,尽可能剥除病变的受体角膜基质层,仅保留后弹力层和内皮层,能够达到穿透性移植同样的光学效果;第二,闭合式的操作,避免了穿透性角膜所面临因高眼压导致眼内容脱出的术中并发症;第三,极大地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;第四,对角膜供体来源的选择接受度更好。
但是深板层角膜移植有一定的学习曲线,术中后弹力层暴露过程中有发生后弹力层微穿孔和撕裂的风险,对术者的显微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。袁进教授剖析了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学习曲线中失败的原因。目前后弹力层的暴露技术,有两类,第一是手法湿剥,术者凭借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技巧一层层剥切板层组织,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,诱导基质水肿,使剖切深度尽可能的接近后弹力层。第二类是临床更常用的气泡法,向基质内注射空气泡,即Bigbubbleseparation。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包括,其一是气泡分离不充分,不能形成Ⅰ型气泡,致使后弹力层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暴露;其二是气泡分离力量较大,形成Ⅱ型气泡,将后弹力层前条带层分开,剩下的后弹力层非常菲薄,容易发生自发性破裂;其三是植片植床贴合不紧密,术后容易出现后弹力层脱离,需要进行前房的rebubbling,即再次注气,帮助后弹力层进行复位。术后临床医生在裂隙灯下评判植片的透明性,或借助OCT可评判植片和后弹力层的贴合情况。
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在学习曲线过程中面临的并发症,最常见的就是分离过程中后弹力层的破裂,所以在气泡分离时尽可能形成I型气泡,避免II型气泡。如果是II型气泡,初学者可改为湿剥法,不打开气泡分离层,去除绝大部分角膜基质后完成移植。如果已经完成中央光学区后弹出层的暴露,周边有小穿孔或者缝合过程中植床漏水,可以继续完成植片的缝合,术毕进行前房注气使后弹力层与植片良好的对合。
移植缝合过中由于缝线的张力分布不均匀,植片和植床的大小不匹配,进而造成的后弹力层皱褶,也会影响术后光学的效果。所以对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而言,不断提高手术技巧的同时,也要注意并发症的出现,做好提前的预防,才能达到预期手术效果。
术后抗炎,分级使用——术后角膜移植排斥的预防
袁进教授进一步指出:角膜移植术不管深板层、内皮移植,还是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,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一个问题——是否会发生排斥反应。
植片排斥反应风险除了与手术种类有关联外,内皮移植、深板层角膜移植发生移植排斥的风险要低于穿透性角膜移植,同时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也和患者接受角膜移植的原发病有关,整体而言分为三种情况,第一是低危移植,包括圆锥角膜、角膜营养不良等,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比较低;第二类是中危移植,单纯角膜白斑,植床有少量粗大的新生血管;第三是高危移植,感染或炎症的活动期施行角膜移植手术,如感染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治疗性移植,免疫性角膜病的板层移植或穿透移植等。
角膜移植排斥的基本处理原则是预防为主,一旦发生积极干预。预防方面有三大类药物可供选择,第一类药物是激素,根据作用效能的强弱可以分为穿透性强的强效激素和眼表激素,激素是预防移植排斥的第一选择,术后一个月内一般使用强效激素进行眼部炎症的控制,避免术后非特异性的炎症诱发移植排斥发生,使用时间根据患者是低危、中危和高危来定,一般低危病例使用一个月强效激素后改为眼表激素维持,中危、高危病例使用三个月到半年强效激素,治疗过程中同时要注意使用激素的并发症,包括高眼压、并发性白内障、继发感染等。第二类药物是免疫抑制剂,代表性药物有环孢素和他克莫司,在国内有商品化制剂和院内剂型,这类药物起效慢,但是安全性更好,建议在高危移植病例中联合使用,或者在激素减量时作为协同维持预防药物。第三类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,可以抑制PG类炎症介质,减轻眼表炎症,可以作为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辅助的治疗用药。这三类药物,需要根据病情灵活组合,结合角膜移植手术的种类、原发病,导致排斥反应的种类进行选择,目前没有统一的用药指南,但是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制定的《眼用激素使用专家共识》和《角膜移植术后用药专家共识》,可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人工智能,潜力巨大——发挥人机各自的优势,协同作战
袁进教授对AI的使用前景十分看好,认为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有许多尚未开发的空间,他指出,AI在年有突破性进展,AI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学习提高了AI掌握人类知识的效率,降低了错误率,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有前景。目前,AI进入临床的前提是针对影像资料、图片、语言等进行智能学习,形成诊断参考结论。而眼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具有大量的影像数据资料,近年来许多重要的AI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文献多来自眼科领域。
目前眼科AI诊断系统的机遇和挑战并存,例如数据的标准化,封闭环境下训练出来的AI诊断系统面对不同来源的影像数据格式做出的判断会有较大误差。所以当务之急需要建立的应对策略是。第一,建立标准化的眼科数据库;第二,规范特征标记,把人类的医学经验传递给AI,使得AI可以实现自我学习;第三,提高AI学习效率效率,不断优化算法的,缩短与人类学习水平的差距;第四,将目前的针对单一影像资料学习与医学综合性知识与证据关联,缩短AI的学习曲线;第五,打造个性化的AI系统,面向诊断、治疗不同模式的需求,医院的需求等等。AI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,这种跨学科、跨领域的融合必将在今后的医疗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,在本次大会上由中山眼科中心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眼科AI学组,我们期待共同努力,携手攻关,使AI助力眼科学快速发展。
(来源:《国际眼科时讯》编辑部)
版
权
声
明
版权属《国际眼科时讯》所有。欢迎个人转发分享。其他任何媒体、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,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“转自《国际眼科时讯》”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