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法
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常规行3.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术,术毕时随机分为2组:戴镜组(例眼)和敷料组(例眼)。
戴镜组术毕时予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置入结膜囊,术后1h立即开始予抗炎眼液和人工泪液滴眼(1次·h-1至睡前),并于术后1d取出;敷料组术毕时予常规敷料包眼。
观察术前及术后1d、1周、1个月的裸眼视力、最佳矫正视力、泪膜破裂时间(break-uptime,BUT)、基础泪液分泌量、主观症状评分、眼前节体征(包括角膜水肿、角膜后沉着物、房水闪辉)评分以及白内障术后相关并发症。
结果
戴镜组在术后1d的裸眼视力、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4.80±0.15和4.82±0.20,均高于敷料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均为P<0.05);而在术后1周、1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均为P>0.05)。
戴镜组在术后1dBUT为(5.27±3.59)s,而敷料组为(3.37±2.61)s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2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比术前缩短。
2组间基础泪液分泌量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均为P>0.05);术后1d较术前增加,术后1周、1个月均较术前减少。
主观症状和眼前节体征戴镜组在术后1d均比敷料组轻,2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比术前加重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均为P<0.05)。2组在术后均未发现白内障术后相关并发症。
结论
超声乳化术后早期配戴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配合开放滴眼,不仅使患者在术后即刻拥有视力,还可安全、有效减轻早期眼前节炎症,促进泪膜稳定,缓解患者的不适感。
传统认为角膜接触镜会干扰泪膜的正常结构使泪膜趋于不稳定,这与戴入接触镜后镜片的脱水和泪液蒸发加剧有关。而大量研究表明,硅水凝胶镜片无论在主观症状还是客观检查方面,其对泪膜的影响均小于水凝胶镜片。
角膜接触镜除了矫正屈光不正这一作用外,还可利用其覆盖在角膜表面的绷带效应,起保护角膜、缓解疼痛、促进愈合等作用,故又被称为绷带镜,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眼表疾病的治疗。
附文献原文
可点击查看大图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